天之骄子为何‘倒行逆施’? 李承乾最早暴露出的“叛逆”倾向,是以“阳奉阴违”的形式出现的。 “及长,好声色,慢游无度,然惧太宗知之,不敢见其迹。每临朝视事,必言忠孝之道,退朝后,便与群小亵狎。宫臣或欲进谏者,承乾必先揣其情,便危坐敛容,引咎自责。枢机辨给,智足饰非,群臣拜答不暇,故在位者初皆以为明而莫之察也。”(《旧唐书》) 我们直观地去理解它,很容易理解,就是淘气小孩畏惧家长责怪,人又聪明,所以很会忽悠,表面一套,背后一套,偷偷地维持自己的快乐生活。 这个简单的行为体现了一种潜意识,就是“做人”的需求。这种需求的本质概括来说就是在世俗评判体系里保持一个“面子”。无论“里子”如何,“面子”一定要有,为什么呢?因为人不得不面对“被定义”。 而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是:对一个人的定义是用他人来完成的。孔孟之道中,“他人”才是永恒的主体,一个人的定义由众多来自于外界的伦理关系、社会信条、他人评价来构成,却唯独缺少了这个人自己对自己的定义,也就是少了个体的“自我”。儒家文化是没有“自我”的。 对于李承乾来说,他身处于这样的文化传统中,身处于封建社会结构中,“君”和“父”的对他定义、“天理”和“道德”对他的评判,这两种层面上的定义对于他的立身之本有绝对的决定权。所以李承乾出于畏惧李世民也好,出于屈服于礼教对太子的规训也好,本质上是他畏惧被世俗评判体系否定,因为否定之后紧随着的往往就是惩罚。 注意,这个惩罚绝不是指某一次责罚那么简单的。这里的惩罚是整个评价体系对于违背者毫不留情的剿杀,是对这个人做人根基的根本威胁。这种惩罚带来的,是对一个人生存条件和人生价值的践踏和毁灭。对于太子来说,最直接体现这种惩罚的就是“失权”。太子失权,意味着他整个的人生意义——“做太子”被拿掉了,他的人生都会随着失权而沦为一堆无意义的废墟。他失去的不只是“位高权重”、“养尊处优”,而是作为社会人的一面的彻底坍塌、彻底抹杀。他将失去来自外界的积极认同,会被这个世界所鄙弃。 所以,李承乾的潜意识...